为了一个关键数据,杨江峰三天三夜没合眼,人是扛不住的,最后直接晕倒在实验台边。
这还不是最绝望的,锁定方向后他们开始了25000多次实验,记录数据的本子,堆起来比人还高。
每一次失败都是一次从头再来的煎熬,有一次眼看就要成了,仪器突然跳闸所有数据全丢了。
几个三十多岁的博士,当场就在实验室里哭了,那是真扛不住了,可哭完擦干眼泪,没人说一句算了,接着干。
这不是做科研,这是在一场看不到终点的马拉松里,用青春和命在赌一个“可能”。
十年磨一剑,2019年粉末状的吸附材料终于成了,所有人都以为大功告成,结果拉到矿井里一试全傻眼了。
那粉末一进设备就把管道堵得死死的,甲烷倒是吸进去了,可根本排不出来,整个系统直接瘫痪。
李晋平教授在又黑又潮的矿井里蹲了三天三夜,脑子里就一件事,问题出在哪?最后他一拍大腿:“得给气体修条高速公路!”
光把粉末捏成颗粒可不行,他们搞出一种“晶种诱导”技术,让纳米级的材料微粒,像有生命一样,自己拆散重组,变成一个个内部有着四通八达通道的“小红球”。
甲烷分子进去就像上了高速畅行无阻,吸附效率一下子干到了80%,为了验证,团队成员戴着呼吸机,腰上拴着安全绳,亲自钻进瓦斯浓度随时可能爆炸的区域一点点调试,那种把命别在裤腰带上的滋味,外人哪能体会。
轮到世界看我们怎么做了
去年全国首个移动撬装式发电设备,在煤矿正式运行,当仪表盘上的数字开始跳动,那些曾经要人命的“地下幽灵”,乖乖地变成了光和热一度度电输送出来。
一位干了三十年的老矿工看着亮起的灯,眼泪当场就下来了:“干了一辈子能看到瓦斯不害人还能发电,值了!”
这套设备让矿上的安全事故率直线下降,发出来的电矿区自己用绰绰有余,还能送给周边的村子,一年省下的电费是个天文数字。
当年那个甩手不干的美国,派了能源专家来看,看完之后,那位专家竖着大拇指感慨万千:“我们花了那么多钱和时间都放弃了,你们居然真的做成了,太不可思议了!”
这不是一句客套话,这背后是我国人骨子里那股不信命、不服输的劲儿。
别人算计成本觉得不划算,我们想的是人命关天,这事必须有人做!别人说“不可能”我们偏要用十几年,把这三个字从字典里生生抠掉,换成两个字:“看我的!”
你就说这事儿牛不牛?
美国人几十年没搞定的硬骨头,咱中国团队啃下来了,这不仅解决了安全和污染问题,还变废为宝,给咱们的能源利用又开辟了一条新路。
不得不说,咱中国人钻研的这股劲儿,真叫人佩服!大家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