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有一个战士为了护那面旗子,死在旗子边上,好像雕塑一样。因为那个时候军号已经吹响了,边上的战士举起红旗,再次冲向山坡,(他)再次冲向山坡的时候,又中弹摔倒在地上,后面又有一个战士冲上前扶起那个旗子。最后,在红旗的引领下,军号的催促下,很多战士冲向山坡,让这面旗子不能倒。这面旗子当时我们设定的那种感觉,是共产党人的一种信仰,这种信念不能倒,而且前仆后继地,一个人接一个人地扑上去,传递给战友,一个接一个,最后画面全部慢慢变成了红色,这些人像英雄纪念碑上的雕像一样,屹立在那儿。
毛泽东站在山坡上看着这些战士,眼睛里含着泪水。陈毅跟朱德慢慢地走向毛泽东,三个人互相对望了一下,手紧紧地拉在一起,《国际歌》响起。因为我看过一个资料,毛泽东喜欢《国际歌》。这首歌很悲壮,也特别能够催人奋进。所以,我们平时拍一些英雄人物就义啊,监狱牢房啊,或者拍一些大的场面、关键的时候,都会用《国际歌》来衬托这些场景的气氛。
(大柏地战役场景)这是单独设计的,(剧本里)没有,我写了好多页纸写这个情绪。最后《寻路》所有的片头画面用的都是这个。
张多福:我觉得“重温经典”这个设想各方面都挺好,利民。(让)老百姓能够再次重温以前很喜欢的那些经典作品,知道在哪儿去看它,而且这些作品确实能够传达出老百姓所喜欢的东西。
(《寻路》拍摄)井冈山的时候,朱德跟毛泽东他们上山去挑粮食,寒冬腊月天很冷,大家穿着草鞋。看到大家悲惨的状态,毛泽东带着朱德就唱起了《国际歌》,想给大家鼓鼓劲儿。但是我们在现场拍摄的时候,所有参演战士的这些学生不会唱也不知道《国际歌》。
电视剧《寻路》工作照
我们这些搞文艺的人为什么说要有一份责任心呢?我们要把那一段历史介绍给现在的观众,让他们了解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是先烈们献出生命鲜血换来的。“重温经典”(频道)能够让他们再次看到《寻路》这样的作品,他就会受到感动。所以我觉得这个频道设置得很好,而且对我们这个行业也有帮助。
张多福:我觉得我们现在拍年代戏也好,拍革命历史剧也好,有些跑偏。很多画面为了美,就把当年艰苦的革命斗争拍得过分浪漫了,让现在的人看了以后觉得当年也没那么苦嘛。这是一个误导。
所以我们在创作的时候,历史剧就是历史,要去还原它,而不能为了画面、为了一些特殊的效果去夸张。包括我现在要拍的江姐的戏,我们真是严格按照在血雨腥风(的)那个年代,什么都困难什么都缺,一个屋里就两把椅子,空空荡荡,桌面上没那么多花里胡哨的陈设。因为环境太华丽了,会给观众造成了一种不好的(误导)。像《寻路》里边也严格遵循这种创作规律,当时很严谨,这些片子能够放给现在的人看,特别是我们影视圈的人看,让他们看看原来过去是这样处理的,这样处理是可以的。
张多福:求真求正,讲原则,讲责任担当。
咱们过去的老电影《上甘岭》《南征北战》,小时候天天在看,太真实太好看了。当年我在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戏的时候,那个化妆师就是参加过《英雄儿女》(拍摄)的,他说他们当时体验了4个月的生活,每天看朝鲜老百姓怎么干活儿,那个妆怎么化怎么弄,包括(怎样)在水里面抬担架,人家是这样创作了一部经典作品。
现在有些作品看了剧本就去拍,太空洞了。我觉得各方面的原因,过分讨好观众,过分追求市场效益而忽略了一个真正的艺术作品的思想性包括艺术品质的问题,还有就是社会的积极效益的问题,最后才能够谈经济效益。这样相统一,就是思想性、艺术性、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统一,才能算得上一个真正的好作品。
1987年,演员张多福进入观众视野,第一部作品就担任许鞍华导演电影《书剑恩仇录》中的男一号,也是被金庸先生首肯的陈家洛扮演者;1995年,他又从演员毅然转型导演,自此扎根幕后创作近三十年,作品题材广泛。
张多福导演称这次口述历史是他从业至今接受的最系统的访谈,在交谈过程中,他分享了自己早年从淮北市歌舞团到昆明军区国防文工团的艺术追求,成名后为何转型幕后,代表作创作过程中的困境与突破等不同阶段的人生经历,创作之路上的取与舍、运气与坚持、直面困难与笑看风云都包含其中。
《寻路》成功的背后,是创作团队对品质和创新的集体追求。具体到张多福导演个人,他在《寻路》之前和之后都不乏精品,这次高质量完成重大革命题材作品创作,可以看作是他专业积累和坚定理念的一次必然的厚积薄发。
本文系“经典电视剧记忆”口述历史采集项目访谈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