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15 日,第 38 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在福建厦门落下帷幕,24 岁的易烊千玺凭借《小小的我》中 “刘春和” 一角,击败朱一龙、大鹏等对手斩获最佳男主角奖。这一荣誉不仅让他成为金鸡奖史上最年轻的最佳男主角,更标志着他从 “流量偶像” 到 “实力派演员” 的转型彻底落地 —— 历经《少年的你》《送你一朵小红花》《奇迹・笨小孩》三次提名后,第四次冲击金鸡奖终得偿所愿,用 “脑瘫患者” 这一高难度角色,交出了一份无可争议的答卷。

一、获奖里程碑:四次提名终圆梦,刷新金鸡纪录
此次获奖并非偶然,而是易烊千玺对 “演员” 身份长达 5 年的深耕结果:
- 提名轨迹:从第 33 届金鸡奖《少年的你》(小北)、第 34 届《送你一朵小红花》(韦一航),到第 35 届《奇迹・笨小孩》(景浩),再到第 38 届《小小的我》(刘春和),他连续以 “边缘少年”“抗癌患者”“创业青年”“脑瘫患者” 等差异化角色冲击奖项,始终避开舒适区;
- 纪录意义:此前金鸡奖最佳男主得主多为 30 岁以上演员,易烊千玺以 24 岁年龄打破纪录,成为首位 00 后金鸡奖影帝,评委会评价其表演 “在收放之间展现出扎实的角色塑造力与艺术深度”;
- 获奖感言初心:站在颁奖台上,他多次提及 “感谢剧组的家庭式支持”,并回望出道 12 年的高压成长:“从 12 岁被选中出道,我一直在高关注度下生活,很荣幸能接触演员这个行业。未来道阻且长,希望通过努力和作品,赢得观众发自内心的尊重。”
二、角色解析:刘春和 —— 不是 “苦难符号”,而是 “鲜活的普通人”
《小小的我》中,易烊千玺饰演的 “刘春和” 是一位 20 岁的脑瘫患者,但电影与表演的核心并非 “贩卖苦难”,而是通过角色展现 “普通人的生存尊严”,这也是其打动评委的关键:
1. 角色内核:用 “马斯洛需求” 解构 “不普通的普通人”
刘春和的人生轨迹严格遵循 “生理 – 安全 – 归属 – 尊重 – 自我实现” 的需求层次,易烊千玺通过细腻表演,让 “脑瘫” 只是角色的 “附加属性”,而非 “全部定义”:
- 生理层面:他演绎出患者的 “日常挣扎”—— 用特制筷子吃饭时的呛咳、靠绳套辅助起床、过马路时的缓慢步态,但也展现 “自理能力”:会用洗衣机、能饮酒、最终考取驾照;
- 尊重层面:最具冲击力的 “精神弑母” 戏中,他扭曲着脑袋、手臂不受控晃动,每句话都像 “身体与精神的双重酷刑”,却直指核心诉求:“我不是动物园的大猩猩,我想做个普通 20 岁男生”;
- 自我实现层面:他高考超一本线 80 分、应聘教培讲师、给暗恋女孩写诗,易烊千玺用 “眼底的光” 传递出:“残疾不代表失去追求爱的权利、实现价值的资格”。
2. 表演突破:拒绝 “奇观化”,用 “细节真实” 建立信任
饰演脑瘫患者的最大难点,在于避免 “过度模仿” 的冒犯感与 “表演不足” 的虚假感,易烊千玺的解决方案是 “让角色住进身体里”:
- 开篇即 “定调”:电影第一个镜头,他用 “趔趄扭曲的拾级步态”“盘虬卧龙般的握笔手势”,配合 “压抑却清明的眼神”,瞬间让观众相信 “这就是刘春和,不是易烊千玺”;
- 无台词的 “身体叙事”:喝水时吸管的倾斜角度、说话时嘴角的轻微抽搐、情绪激动时不受控的肢体震颤,这些细节并非刻意设计,而是他走访脑瘫患者家庭后 “内化的本能”;
- 情绪爆发的 “收与放”:与母亲争吵时,他没有用 “大哭大叫” 渲染痛苦,而是用 “青筋暴起的额头”“眼角不甘心的泪光”“语调中的抽噎”,展现 “紧绷多年的弦即将断裂” 的绝望,被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称赞 “见证了他惊人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