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合有一个指标叫做「粘性」,用来衡量第二集的流量为基准,看后续集流量的丢失情况。第一部剧的粘性只有30%,也就是说它能留住的观众相对较少;而第二部剧的粘性高达78%,说明它的留存能力很强。
总的来说,在剧集品类中,流量分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看剧集的热度或排名。系列视频,像是剧集、短剧、纪录片、综艺等等,都应该按照这种流量分布来进行分析。
刚才提到的1:5和1:12的比例,我把它简化为1:10,这个比例算是一个相对优秀的剧集应该达到的标准。那我们再来思考,产品经理和内容制作人们,回顾一下2024年,自己在策划和资源投入时,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是集中在入口流量,还是后续流量的保持上呢?是10:1,还是1:10,甚至是1:20?影响入口流量的因素是什么?大IP、大卡司、平台的支持、排播、资源、宣传口、热搜和直播等都会直接影响这些流量的分布。
这个行业中,长剧集的入口流量与后续流量的比例,对于一个比较合格的作品来说,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呢?我认为,一个比较好的作品应该具备的是:入口流量和后续流量的比例应该是合理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果用户的粘性不好,留不住人,那么看了第一集的观众,可能就会在第二集的时候流失。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两部剧的案例中,前三天吸引用户的能力上,A剧更强,第一集的流量也更大,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完全相反的。
即便营销做得再好,影响的也仅仅是入口流量而已。热搜做得再高,广告做得再大,也只能带来更多人涌入,增加入口流量,却无法有效控制用户的流失。所以,营销公司往往成为背锅侠,尽管他们能把入口流量做得更好,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留住这些用户。
那么,留人的能力到底是什么?或许过去我们认为大明星、大流量的演员能留住观众,但从现在的数据来看,顶级演员在留人方面的能力显著下降。这并不是因为顶级演员不行了,而是观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在以前,即便是顶级演员参演的烂片,观众可能也会忍几集;但如今的观众,容忍度已经大大降低了,他们不再愿意浪费时间去追那些他们觉得不值得的内容。
回到资源的分配上,刚才我提到的问题,我们在做这个行业、做产品经理的过程中,精力的分配应该如何进行?如果看到这个流量的比例,能在2025年做出一些调整,我觉得会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然而,这个调整非常困难。为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