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等西方博物馆中的中国文物,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存,但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善意”。这些文物之所以能被保存,是因为它们被当作“战利品”和“炫耀的资本”,而非出于对中华文化的尊重。
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早在1861年就对英法联军掠夺圆明园的行为发出了谴责。他直言,“这是一场偷窃行为,是对文明的侮辱。”西方列强的文物掠夺,本质上是一种文化侵略,与保护毫无关系。
夏馨雨的说辞显然忽略了这一点。她只看到了文物的“现状”,却选择性无视这些文物为何会流失,以及它们背后的侵略与掠夺历史。这种“断章取义”的逻辑,不仅愚昧无知,更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
面对夏馨雨的言论,网友们迅速展开了声讨。有人指出,她的言论是在为侵略者辩护,是一种数典忘祖的行为。也有网友对她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进行了深刻的批评,认为她的言论是“文化自卑”的表现。
官方也迅速出手,对夏馨雨的社交账号进行了封禁处理。与此同时,她的商业合作也受到了影响,有品牌方第一时间发表声明,与她划清界限,强调“爱国是品牌的核心价值”。可以预见,夏馨雨的演艺生涯已经走到了尽头。
夏馨雨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了中国文物流失问题的严峻性。自19世纪以来,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散海外,其背后是西方国家以战争、掠夺为手段的文化侵略。这些流失文物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耻辱。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追索流失文物。从圆明园马首铜像的回归,到西周青铜虎鎣的成功追回,中国通过多种方式追回了15万余件流失文物。这些努力,体现了中国对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对历史正义的坚持。
然而,文物追索的道路依然漫长。国际社会目前缺乏统一的流失文物返还规则,许多西方国家对归还文物持消极态度,甚至以“保护者”的身份自居,拒绝归还中国文物。
夏馨雨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全民愤怒,是因为它触碰了民族记忆的底线。文物是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的记忆。它们的流失不仅是对文化的掠夺,更是对民族尊严的践踏。
正如那部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所表达的,每一件流失的文物,都在“渴望回家”。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责任铭记历史,保护文化遗产,为流失文物的回归贡献力量。
夏馨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只有真正了解历史,才能看清真相;只有心怀民族自豪感,才能捍卫文化尊严。那些为侵略者开脱的人,只会被钉在耻辱的柱子上,被历史所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