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3年数学,跟没学一样”,25高考数学难出新高度,考生崩溃
2025年高考数学,真有必要难成这样吗?
第一天的高考刚结束,一场场关于“高考数学太难”的吐槽就已经炸开了锅。有人考完走出考场笑了,不是开心,是绝望地笑;有人在考场上望着窗外发呆,像是突然意识到了人生的无常;还有人直接放弃后半张卷子,选择提前交卷。
2025年高考第一天下来,语文就已经让不少考生“开胃失败”,而下午的数学,更是让众多学生的信心和情绪跌到了谷底。
到底是学生水平不行,还是出题真的太狠?为什么每年高考,数学总能成为最大“拦路虎”?今年这场数学大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一、语文拉不开差距,数学却是生死之战?
不少家长在关注成绩时,都会有个共识:语文嘛,发挥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除非作文跑题。可数学不同,它是真正能拉开档次的。
语文考试虽然也有难度,像今年全国1卷,阅读题就被吐槽“太绕”,但好歹还能写出个大概,凑够基本分。而数学,一旦看不懂题、解不出步骤,那就是一分没有,写多一行都白搭。拿不到分就算了,还要眼睁睁看着别人120+飙升,自己却连及格都难保。
这也难怪,很多家长盯着数学成绩不放。因为数学分数,确实很能决定一个孩子能上什么档次的大学。
二、国家重视数学,不代表可以“卷”到失控
大家都知道,近年来国家在大力倡导“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尤其重视数理基础好、逻辑思维强的学生。你要说数学人才吃香,这个没问题。清北复交等985学校也会对数学145分以上的学生“格外青睐”。
但问题在于,高考数学真就变成“刷分天才”的游戏了吗?如果一份试卷把难度拉到极致,结果只剩下极少数人能笑到最后,那大多数普通考生,就成了被淘汰的“陪跑者”。教育选拔应该是为了挖掘潜力,不是逼人走极限。
三、“考着考着想笑”,是种怎样的崩溃?
河南的学生说:“做到一半,忍不住看向窗外,静了好几分钟,就感觉人生差不多就这样了。”
山东的考生也崩溃了:“平时刷了那么多卷子,为了数学几乎牺牲了所有空闲时间,但高考这一场,感觉完全没用。”
更让人心碎的是那句:“我感觉我高中三年的数学,白学了。”
这不是一时的情绪失控,而是长期努力被瞬间摧毁后的心理瓦解。高考本来就是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再加上超纲、过难的题目,很容易让考生彻底崩盘。这种“自我否定式的崩溃”,后果远远不止影响一门成绩,甚至可能连累后面的几门考试。
四、不是“考不好数学就没希望”,但心态真的很关键
北京的学生倒是说得比较平静,他知道自己数学本来就差,所以并不觉得这次有多意外。但他也提到,“班里的学霸都炸了”。